美國的日間連續劇,從一開始就以中產階級的女性觀眾為訴求,老公上班了兒女上學了之後,家庭主婦一邊打掃,一邊看。很多家庭用品廠商努力在這樣的時段做廣告搞行銷,最常做的促銷活動就是「送肥皂」。這,就是「肥皂劇」(Soap Opera)的由來。「戲拍給誰看?」決定了一齣戲調性、風格的定位,而不是「誰想拍?」或「誰在拍?」
「婆媽劇」並不是一個貶義詞。漫長幾十年來,在日本,以歷史人物為主軸的「大河劇」是日本戲劇的特色類型,但以女性人物勵志成長為核心的「晨間劇」,也從來不曾缺席。在韓國,浪漫璀璨的「偶像劇」風光明媚,但平均收視率最穩最高的,永遠都是一演上百集的《風吹好日子》、《逆轉人生》這些「庶民生活劇」,聊的是柴米油鹽,演的是人情世故,沒有劇烈到「非看不可,錯過可惜」的懸念或張力,卻往往可以發揮到「看時目不轉睛,看完通體舒暢」的效果。這樣的戲,乍看「口水多過茶」,但怎樣才能「淡而有味」?怎樣才能讓看得人覺得共鳴,親切,身在其中?在在都是一門大學問。
台灣的「婆婆媽媽」們喜歡看什麼?八點檔本土劇,以「誇張演技VS.極簡邏輯」組合而成的「矛盾法則」,抓緊普羅觀眾「完全不必用大腦」的罩門,20年來,撐起寶島螢幕一片天;但,這幾年來,三立都會台的「華流八點檔」(簡稱「華八」)給了成熟女性家庭觀眾另外一個選擇。
「華八」的拍攝質感講究,劇本的品管嚴格,整體製作水平在規格上向重點偶像劇靠攏,在劇情上「生動,重於曲折」,在剪輯上「流暢,重於花梢」,在人物上「自然討喜,重於酷炫亮麗」,營造出樸質、溫馨、貼近生活的氛圍。這些元素所發酵出來的「化學效應」,就是成功地跨進了家庭,跟中產家庭裡的幾個不同年齡段的受眾,都能產生交集。
以剛上檔的《大人情歌》為例。職場與家庭並重的戲劇比例,平均而討喜的角色分配,愛情的交代細水長流卻不會搶了「母子之間」、「朋友(還包括:戰友、閨蜜、同事)之間」的引人入勝,台詞生活化,角色有溫度,看似沒有太大的跌宕起伏,卻不由得人看得津津有味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